「若不是背後有雄厚的資金或是贊助者,在這個時代很難單純靠紙本書維生,必須仰賴其他的生存方式。」因為這樣的醒悟,位於屏東勝利新村的繫。本屋,一開始就謀略複合式經營,增加餐食供應的營業項目,畢竟民以食為天,人一年可能看不到三本書,但一日三餐絕不會缺席。若能從飲食中添加知識面的含義,也算是一種文化體驗的媒介。屏東市如同一個大碗皿,因日治時期當地的鐵路和糖業開發,裝載著四面八方前來討生活的移民,例如:嘉義東石、台南北門或是桃竹苗的客家人等,恰巧主理人孝晴和巧如,學術背景都是以研究族群為題,一位是從民間信仰的角度;另一位則是從飲食文化的切角,這兩項主題皆蘊藏臺灣豐富多彩的樣貌。

這樣的脈絡反應在每次前來繫。本屋,必點的「淑蓮的甜酒釀拿鐵」,臺灣在1949年至1960年間,有鑒於戰後大量人口遷移,政府機關在各縣市針對國軍、警察、教職員、公務員及其眷屬規劃家家戶戶相連的眷村住宅,裡頭設置消防設備、旗竿廣場、遊戲場、活動中心等公共空間,因村落擁有共同的集體記憶,居民網絡相對緊密。





